發(fā)布時間:2023-04-06 10:50:47 編輯:言言來源:網絡
美國留學考察的是一個學生的綜合能力。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平面的人”。他想從你身上找到更多的驚喜,從你的文件中讀到你的“故事”,找到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至于美國的申請,很多人認為這就像“形而上學”。事實上,一切都有跡可循。今天,小編將分兩次與大家分享美國本科規(guī)劃的十大誤區(qū)。
很多家長覺得等到孩子11年級或者12年級再準備留學申請就行,9-10年級先把托福分數(shù)刷上去,學科成績學好就行,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
9-11年級是孩子通過課外活動和課程學習,進行一系列專業(yè)和興趣探索的寶貴時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導,往往讓這些時間沒有進行有效利用。等到高二下學期、高三,正式進入申請季,再想著豐富自己的背景,已經來不及,而且這時去做,很可能讓招生官覺得申請者是“功利的”。
而且后期孩子在文書創(chuàng)作中,會缺乏素材、缺乏深度、缺乏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很多申請過來人提到的最后悔的事,都是“沒早點開始準備”。
很多人認為AP/IB課程選得越多,證明學術興趣越廣泛,能力越強。事實是,美國大部分大學,對于我們到底應該學習多少門 AP 或 IB 課程,并沒有什么固定的要求。如果孩子選的科目多,并且每門都能學好,這個是OK的,美國招生官向來是重質不重量,他們看重的是:你學習了對于你來說相對有挑戰(zhàn)性的課程,而且保持了出色的成績。
招生官還非常重視孩子是否選擇了與個人興趣和個人背景比較相關的課程;例如你將來想學統(tǒng)計專業(yè),那你可以選擇數(shù)學、統(tǒng)計或微積分相關課程,而不一定非要去學習一門美國歷史,即使美國歷史含金量高
這兩年的申請,有學生3門AP照樣錄名校,也有學生10門AP連環(huán)被拒。不知道的以為是“玄學”,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招生官選擇是否錄用一個學生,往往是圍繞一個學生的課外活動參與情況展開的。如果有兩個候選人,SAT都是1500分,GPA成績也相同,什么能把他們區(qū)別開呢?
答案在于他們在過去幾年選擇做了什么,他們如何把握和利用這些機會,以及他們如何把做過的事情,以連貫并有說服力的方式,生動形象地描繪給招生官看的。
我們在申請中,應當將重點放在有策略地展現(xiàn)自身特質上,以及那些最能吸引決策者的活動上。的確每所學校之間在對于學生的特質偏好上會有一些細微差別,但所有的學校一定都希望看到的是,有付出、有收獲、有堅持、并且能夠生動講述自己故事的學生。
如果沒有長時間的投入,熱情的參與,真心實意的付出,以及取得切實的成就,學生是不可能寫出打動招生官的個人故事的。
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會有名校情結:非哈佛不讀,非藤校不去……但美國作為教育大國,除了那幾所頂尖知名的大學,其他大學也是非常不錯的。
排名或知名度,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其中摻雜著非常多復雜的因素,可參考,但不能作為選校的唯一標準。每所大學都有其所擅長的領域以及優(yōu)質專業(yè),這也是我們在擇校時不容忽視的,排名與名氣之外,也有很多低調又富有實力的美國大學。
疫情期間很多學校都采取了test-optional(標化可選)的政策,而有些學校是直接采取了test-blind(不考慮標化)政策。
test-optional 與 test-blind 不同,標化可選的學校在學生提交分數(shù)時仍然會考慮分數(shù),你可以提交,也可以不提交,而test-blind的學校根本不會看分數(shù),你提交了也沒什么用。
在標化可選的學校,如果兩名具有相似檔案的學生正在接受審核,其中一名提交了標化分數(shù)而另一名沒有提交,那么提交分數(shù)的學生可能會有更大的幾率被錄取。
各位留學家庭,在標化考試成績的提交上,也要根據學校政策和自身成績去進行評估,是否要進行提交。
犀牛留學的老師基本都是英美名校畢業(yè),有多年美國或英國申請經驗;并且我們主打一站式留學準備,學生的競賽、學科、標化、課外活動等都可以在老師的全方位規(guī)劃下解決落地,目標沖擊理想的學校。
美國前30案例:賓夕法尼亞;哥倫比亞;加州理工;芝加哥;杜克;西北;康奈爾;萊斯;華盛頓圣路易斯;加州伯克利;加州洛杉磯;紐約大學;卡內基梅??;英國G5案例劍橋;牛津;帝國理工;LSE;UCL都有
精英B項目:適合當季申請的學生
精英A項目:綜合性價比最高,適合大部分國際學校在讀學生
藤校A/藤校B項目:適合最終目標比較高,且希望更多高端服務的學生,且一般年齡較低
適合學生:9-12年級學生
舉例1: 剛從體制內中考完轉到國際高中
舉例2: 上海某IB/AP學校10年級學生
舉例3: 正在犀牛讀高年級競賽的學生
物理碗04-23
化學競賽01-11